上一页|1|
/1页

主题:复旦毒杀室友嫌犯来自汕头 投毒动机费解

发表于2013-04-18

“孩子走之前几天,脑电波就没了,可心跳还在,我们还在期待奇迹发生。”黄洋的父亲黄国强在儿子离开18个小时后强忍悲伤。他保留着黄洋生前的手机,尽管它再也不会发出声音。母亲杨国华不断嘟囔着“洋洋”,痛哭失声。

经家属同意后,上海警方昨日对复旦大学遭投毒学生黄洋的遗体进行尸检。尸检结果将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据黄洋同学透露,此前从黄洋血液中检测出的毒素与饮水机中提取的一致。目前,家属已经与专业人士接洽,就相关问题寻求法律支持。

毒从何来?为何投毒?目前,本案的两大疑问官方仍未作出解释。南都记者采访知情人士和复旦学生,“毒源”来自实验室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毒从何来?

多名学生称不可能在市场买到,“如果真想拿走,实验室管理再严都没用”

据黄洋的同学透露,在神秘短信帮助医院确定病因后,警方开始对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林某在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做过实验吗?”、“他所投的毒是从动物部得到的吗?”等。

多名同学介绍,毒物初步确定为“N -二甲基亚硝胺”。对于毒物的来源,此前复旦校方曾标示:“实验室对剧毒药物有管理规定,林某不可能从实验室途径获取投毒药物。网上诸多关于药品来源渠道的说法均为不实传言,部分媒体此前的报道也有失实。”

不过据知情人透露,案发后警察曾带着林某前往实验室指认,此事很多师生都知道。案发后学校内部还开会指出,半年前以及不久前实验室曾两次丢失过该药物。

多名学生向南都记者表示,该药物剧毒,国家管理相当严格,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肯定是实验室流出来的,实验室的管理不够规范。因为每次使用剂量上是没有办法次次都监管的,平时想拿出来都是可以的,如果是精心策划的,那就更没问题。”

学生们还介绍,除了涉及到放射性、高度传染性或者非常非常贵的试剂会严格管理,其它试剂管理都很松。“实验室每天都要用到无数剧毒试剂,对这个进行严格登记管理要耗费非常大的人力和财力,不可能实行的。另外,你真心想拿走,再严格的管理都没用。”

动机成疑

林某四篇专业论文涉及“N-二甲基亚硝胺”,但投毒动机令同学们不解

南都记者了解到,林某对于“N -二甲基亚硝胺”颇为熟悉。林某本人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对肝胆病理了解程度较高。网上搜索林某的论文,有7篇是专业论文,其中4篇涉及“N -二甲基亚硝胺”。例如,《组织弹性成像定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以及《力成像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两篇论文均提及使用“二甲基亚硝胺”对老鼠注射进行实验。

“他是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了,”一名同学感慨,“只是没想到他把建肝癌模型的药用人身上”。但对于为何林某要向黄洋投毒?两人的同学都表示“完全想不出动机”,因为两人分属不同专业甚至不同院系,除同处一个寝室外几乎没有交集。

对于林某被锁定为嫌疑人,黄洋的父亲黄国强起初也感到诧异。黄国强与林某有数面之缘。黄国强来上海当晚住在儿子的寝室,林某也在。“当时没有过多交流,(林某)简单问了我是谁就没怎么说话了。”此后,林某曾两次在不同场合向黄国强询问黄洋的病情,并与同学一起带着香蕉等水果前往医院探望。

据悉,按照学校规定同一院系研究生同住一个寝室,黄洋之前与林某并不同寝,经过几次调寝之后才住到421室。据同学介绍,黄洋换寝“一次是因为寝室漏水,一次是因为住在一楼太吵”。

事件进展

学校垫付26万元医药费

昨日,黄洋的亲属搬到中山医院附近一处宾馆,费用由复旦大学承担。在略显逼仄的宾馆房间内,黄洋的七八位至亲挤在一起,互相倾诉并安慰。父亲黄国强忙着接听各路电话。母亲则始终不做声,时不时趴在床上痛哭。

黄国强说,4月1日知道儿子患病,但没有特别留意。当天黄洋的母亲生病,伴有呕吐,黄国强打电话给儿子咨询。黄洋说自己也生病了,也是呕吐,打过点滴了。

媒体公开报道称,黄洋在4月1日送医,但其实1号没有送医。黄洋的同学说,当天是黄洋自己吃药,2日情况严重后由师兄送去急诊。黄国强介绍,4月2日中午再给黄洋打电话,“电话里他说话就已经很吃力”。

4月2日晚上,黄洋的一个师兄打电话告诉黄国强,黄洋得了“急性肝损伤”。黄国强连夜赶到重庆,3日坐飞机过来。此时黄洋一直很清醒。接着就是清明节假期,清明节后黄洋依然是清醒的。6日,黄洋开始流鼻血,情绪变得比较急躁,不时用纸巾擦鼻血。7日一早黄洋开始昏迷,10日以后基本陷入昏迷,后期脑电波已经消失。

黄国强说,整个治疗过程中,“学校和医院都尽了全力”。据悉,共计花费26万元医药费均为学校垫付。此外,复旦大学将会在黄洋遗体下葬前举行追思会,复旦大学网站主页已经显示为黑白色。

多次会诊难料故意投毒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麻醉科和危重病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朱彪披露了对黄洋的抢救过程。专家组会诊后考虑到的可能性包括菌菇中毒、老鼠污染食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外来毒物,以及免疫系统疾病,当时并没有考虑到被故意投毒的可能性。

入院后,黄洋的肝脏功能出现弱化,黄疸指数高,凝血能力比较差,进入肝昏迷状态。于是,医院采用m ars治疗(代替性肝脏功能治疗),尽最大努力救治。但4月3日后,黄洋所有的肝功能指标以及生命体征不断恶化。最后死亡是因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排除了食物和生物致死的因素,确定“凶手”为有机化合物。

入院记录显示,黄洋在饮水1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十余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出现寒颤,体温升高至39.7℃,无腹泻,无皮肤巩膜黄染。“现考虑病情危重,为进一步诊治,拟诊‘急性发热、急性肝功能损伤、DIC,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据黄洋的同学透露,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一直很负责,在黄洋入院后不久就进行了一次很多专家参与的大型会诊,但一直没有往中毒方面去想。据新华社中国网事报道,直至第9天,一条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案情才获得重大进展。

据参与救治的医生透露,即便早知道是中毒,治疗的方法差异也不会很大。“只不过会更早些想到换肝的方式。当时他的血小板非常少,其实做手术是非常危险的。当时一直采取的是支援性治疗,例如输血浆等等。”

上一页|1|
/1页